9i制作厂官网

文苑撷英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首页 >> 文苑撷英
赵娜娜——《在文字里拾得生活的清辉》
发布时间:2025-04-29     作者:赵娜娜    浏览量:42    分享到:

晨光漫过窗棂时,案头那本《人间小满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墨香裹着草木气息在室内氤氲。这册装帧素朴的小书,原是作者姑苏阿焦用时光熬煮的一盅清露,专治现代人心里的焦渴与惶然。

在“未满”处看见生活的真谛

初读《人间小满》,便被书名里的哲学绊住了脚步。作者笔下的“小满”,不是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标注,而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生存智慧——是“花未全开月未圆”的留白,是“半山半水半烟霞”的冲淡,更是对生命张力的精准丈量。

翻开书页,一幅水墨漫画跃入眼帘:梅雨时节,黛瓦白墙下,雨丝斜斜地挂在廊檐下,像谁把春天的琴弦绷在那里,不急于落尽,也不刻意缠绵,让光阴有了可以摩挲的质感。这般对“未完成态”的凝视,恰似给狂奔的现代性按下减速键。

书中另一幅漫画令我驻足:老匠人在竹篾编织的米筛上晾晒新茶,筛眼漏下细碎的阳光,在青石板上织成斑驳的网。作者说:“筛子的妙处,在于懂得放走多余的,留住该留的。”这让我想起初入职场时的困顿:总以为人生该如满弓之箭,时刻紧绷着追逐“圆满”,却在项目过载的深夜里,对着未完成的报表泪流满面。直到遇见“小满即安”的哲学,才惊觉那些被视为“缺憾”的缝隙,原是命运留给生命呼吸的通道。

于烟火处打捞诗意的微光

姑苏阿焦的笔触,总能在市井烟火中捕捉到诗意的微光。他画巷口修伞匠的铜顶针碾出细密的线脚,茶馆老茶客用紫砂壶养出的温润包浆,甚至菜市场里鱼贩刮鳞时溅起的水珠在晨光里碎成的虹。一幅描绘父亲种丝瓜的画面尤为动人:藤蔓沿竹架攀援,开几朵黄花,结几枚青瓜,配文写道:“从不去计算收成,只是每天早晨给它们浇一瓢清水,看阳光在叶子上滚成晶莹的词。”这般对日常的深情凝视,让我想起木心说的“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”——诗意从不在远方,而在眼前人、手边事的褶皱里。

书中对于“吃”的篇章尤其感人。作者写家人做的焖肉面:“走过人生海海,吃过滋味无数,心头好的还是母亲做的那一口,行程中惦记的还是夫人的手艺,荣辱之外,不过是一口粗茶淡饭的心安。”这让我想起奶奶的地软炒蛋:春雨过后,她提着竹篮在山峦沟坡间“捡地软”,清理后与鸡蛋同炒,油脂浸润的地软在瓷碗里绽放成黑色的花。那些被视为“粗茶淡饭”的日常,在作者笔下成了与光阴对话的密码——生活的滋味,全在“慢慢”二字里发酵。

向内心寻一片清凉的境界

《人间小满》最动人的,是字里行间流淌的“向内求”的智慧。一幅竹影摇窗的漫画中,老者躺在摇椅上,竹影斑驳洒在身上,蒲扇停在半空,配文只有七个字: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。”寥寥数语,道尽东方哲学中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”的处世之道——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喧嚣,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,让世事如清风拂过竹林,不留痕迹却又真切存在。

想起去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偶遇的场景:一位老人在澄湖旁写生,湖面雾气弥漫,远山近树皆成水墨。游客举着手机拍照,老人却握着画笔细细皴擦。他笔下的澄湖并不“完美”:荷叶有残破的边缘,游鱼线条略显笨拙,却透着说不出的生动。老人说:“太工整了就没了生气,留些破绽,才是自然的样子。”这句话与书中“不圆满才是人间常态”的箴言遥相呼应——真正的从容,是学会与自己的“不完美”和解,在内心修一座不受外界风雨侵扰的小筑。

合上书时,暮色已染透窗纱。书末那句“浮世叁千,吾爱有叁——日为朝,月为暮,卿为朝朝暮暮”在心底回荡。这个世界总在催促我们追求“大满”:更大的房子、更高的职位、更耀眼的人生,可《人间小满》却像温和的智者,轻轻拽住我们的衣袖:“慢些走,看看路边的野花,听听树上的蝉鸣,你看那枝头的果实,未到完全成熟时,才最有滋味。”

或许,这就是阅读的意义: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,在文字的清辉里洗净心灵的尘埃。当我们带着书中的智慧重返生活,便会发现:“小满”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,而是懂得“盈虚有时”的豁达;不是甘于平庸的懈怠,而是在适度中保持生命张力的智慧,愿你我都能捧起这样的书,在“未满”的状态里,品咂出时光最醇厚的滋味。(赵娜娜)